欢迎来到华体汇网址
咨询热线

15618983369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,本质是“光的质检员”
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,本质是“光的质检员”

更新时间:2025-11-24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73
夏天出门前,你会不会对着镜子看看肤色?其实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(简称“紫外分光计")做的也是类似工作,只不过它“看"的不是人,而是物质的“光学肤色"——也就是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性。能帮我们快速识别物质成分和含量。
要理解它的原理,不妨从彩虹说起。阳光通过棱镜会分解成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七种可见光,而在紫光之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,这些光共同构成了紫外可见光谱。当这些光照射到物质上时,就像不同口味的零食遇到挑食的孩子——有的波长被物质“吃"掉(吸收),有的则“原封不动"地穿过去(透射),还有的被“反弹"回来(反射)。
紫外分光计的核心就是捕捉“被吃掉的光"的信息。它先通过光源发出连续的紫外光和可见光,经过单色器“筛选"出特定波长的光,像手电筒一样精准照射到样品上。样品会吸收一部分光,剩下的光则被检测器捕捉到。仪器通过计算“入射光"和“透射光"的强度比例,就能得出物质的吸光度。
这里藏着一个关键规律——朗伯-比尔定律,简单说就是“浓度越高,吸光度越大"。就像一杯糖水,糖加得越多,颜色越深,阳光越难穿透。比如测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时,重金属浓度越高,对特定波长紫外光的吸收就越强,吸光度数值就越大,我们对照标准曲线就能算出具体浓度。
从结构上看,它就像一条“光的流水线":光源(发光的太阳)→单色器(筛选波长的滤光片)→样品池(放待测物质的容器)→检测器(记录光强度的计数器)→数据系统(算出结果的大脑)。正是这条流水线,让看不见的物质特性,变成了清晰的数字和曲线。


Baidu
map